足底筋膜断裂又称:足底腱膜断裂、跖腱膜断裂、足底筋膜撕裂科室:骨科概述可表现为足底撕裂样疼痛、肿胀、瘀斑原因包括慢性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断裂又称:足底腱膜断裂、跖腱膜断裂、足底筋膜撕裂科室:骨科概述可表现为足底撕裂样疼痛、肿胀、瘀斑原因包括慢性足底筋膜炎,过度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高冲击力运动撕裂足底筋膜治疗后大部分可恢复正常活动,疼痛完全缓解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患有足底筋膜炎并反复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的人群好发定义足底筋膜断裂是指足底筋膜受到外力作用被拉紧,超过筋膜承受能力,导致足底筋膜发生断裂[1]。足底筋膜又称足底腱膜或跖腱膜,是脚底的一条厚厚的组织带,从脚跟延伸到脚趾,为足弓提供稳定性和支撑。足底筋膜强韧但缺乏弹性。当作用于筋膜的牵拉作用力过大,或者筋膜本身的结构发生变化,足底筋膜可承受的负荷力降低,这两种情况均可以造成足底筋膜的断裂。足底筋膜发生断裂的位置通常更靠近脚后跟[2]。分类发病类型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急性断裂[3]:又称急性-慢性足底筋膜断裂,患者曾有足底筋膜炎的病史,多数曾接受多次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可以在进行重复的低强度活动过程中发生足底筋膜断裂。急性足底筋膜断裂:患者无既往症状,足底筋膜在进行具有强大爆发力的激烈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断裂。根据断裂程度足底筋膜完全断裂。足底筋膜部分断裂。发病情况足底筋膜断裂的发病率较低,占足部疾患的比例较小。大部分为患有足底筋膜炎并接受多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足底筋膜断裂,而自发的急性足底筋膜断裂较为罕见。据统计,约12%的足底筋膜炎患者存在足底筋膜撕裂的情况[3-4],包括部分断裂及完全断裂但是没有表现者。病因本病的致病原因包括足底筋膜病变和外力作用。外力又分为急性创伤、高爆发力损伤和慢性劳损。致病原因足底筋膜病变足底筋膜病变后,受到外力作用更容易出现损伤、断裂。常见的足底筋膜病变包括足底筋膜炎和长期注射糖皮质激素。足底筋膜炎:长期的病变使得足底筋膜(主要是跖腱膜)的质地和结构发生变化,其强度和韧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反复足底注射可破坏足底筋膜,诱发足底筋膜断裂。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俗称局部封闭或封闭针治疗,有助于减轻足底筋膜炎的局部炎症,消除疼痛,但长期注射,可能对筋膜的结构产生破坏。其原理为:降低足底筋膜的胶原蛋白合成、促使成纤维细胞凋亡,刺激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足底筋膜组织结构的破坏。外力作用进行高爆发力的活动:高爆发力的活动对足底筋膜的牵拉作用更强,更容易使得筋膜被撕裂。如橄榄球、足球、短跑、跳高、跳远等。外力撞击:严重的牵拉或直接撞击可导致足底筋膜撕裂,如驾驶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重复的低负荷运动:重复的低负荷运动会持续产生应力,不断增加足部负荷,让部分受损或断裂的足底筋膜难以得到修复。诱发因素突然改变活动强度或负荷:专业或业余运动员突然大幅增加运动强度或负荷,常容易突破足底筋膜的承受极限,出现足底筋膜断裂。道路条件差:过硬的运动场地(如水泥地、柏油路)对足部产生的作用力更强。当行走或跑步时,足部肌肉和腱膜会承受更大的力。穿着不合适的鞋:不合脚的鞋容易对足部的步态、运动习惯、着力点等诸多动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足底的受力和足部的变形程度。高危因素具有以下危险因素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肥胖。剧烈跑跳活动。长时间踮脚站立。高弓足畸形。扁平足畸形。足跟骨刺。长期不运动,小腿、跟腱和足底筋膜缺乏柔韧性。发病机制足底筋膜强韧但缺乏弹性,当受到外力或局部病变,可导致足底筋膜断裂。研究发现,对足底筋膜施加90kg的应力可造成边缘部位的损伤,使正常足底筋膜断裂需要超过100kg的应力[2]。外力作用可以是具有强大爆发力的激烈运动(如短跑、跳远等),也可能是平时生活中普通强度的重复运动(如远足、健走等)。在跑步之际,由于足底部着地面积扩大,足底筋膜受力增加;作内旋动作时(即足外翻),足底筋膜被拉长;当足踢出时,足趾背屈,足底筋膜的张力增高。如此反复的伸长、牵拉,足底筋膜微细纤维将发生变性、坏死、断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5]。足底筋膜的炎症及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也会对筋膜的结构产生破坏,引起退行性改变,使其强度大大降低,增加足底筋膜炎发生筋膜断裂的风险。当运动强度变大,或者进行低强度的重复运动时,使足底筋膜发生断裂。症状足底筋膜断裂可表现为足底疼痛、肿胀、瘀斑、踮脚困难。主要症状疼痛活动时可听到足底部位“啪”的一声,脚掌或足弓处出现强烈的撕裂样疼痛。足底疼痛的位点较明确,局部按压疼痛点时,疼痛加剧。足背伸,即勾起脚背时,足底筋膜疼痛加剧。疼痛位于足跟部偏内侧,在站立及做跑步准备动作时,疼痛明显。当正常步行一段距离,损伤轻者疼痛逐渐减轻,重者持续疼痛,不能行走。肿胀和瘀斑足底筋膜断裂后局部会出血,表现为损伤部位的瘀斑。足底筋膜断裂后会出现从足底面延伸至脚跟水平的局部肿胀。皮下的出血和肿胀逐渐被吸收,局部退变为淤青。踮脚困难踮脚(抬起后脚跟)主要依靠跟腱的力量,但足底筋膜断裂后在单腿踮脚时会不稳定,踮脚站立不能。就医出现足底撕裂样疼痛,可就诊骨科。您可以根据如下清单对症状、既往史、检查史、用药史进行回忆,以便准确快速回答医生问题,提高就诊效率。就医科室骨科当突发足底撕裂样疼痛,足底局部出现肿胀和瘀斑,建议及时就医,可至骨科寻求专业诊疗建议。如果所在医疗机构设有创伤骨科或足踝外科,出现上述情况,也可就诊相应科室。就医准备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就医提示当发生足底的剧烈撕裂样疼痛、肿胀和瘀斑,不要急于使用活血散瘀类药物(含内服和外敷),避免病情短时间内加剧。不要自行进行针刺、放血等有创操作,防止足部感染。足底疼痛导致行动不便,就医过程中应予他人搀扶或使用轮椅。就医准备清单症状清单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足底的疼痛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疾病周期中疼痛是否发生变化?足底疼痛是表现为单侧疼痛,还是双侧均有疼痛?双侧疼痛是否一致?足底的疼痛表现为怎样的特点?是长期都有慢性疼痛,突然加重?还是平日无症状,高强度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剧痛?足痛休息后是否缓解?是否存在足底局部的肿胀和瘀斑?按压疼痛处或瘀斑最明显的地方,足部其他部位是否也有疼痛?上述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采取了哪些措施?病史清单是否长期足底注射糖皮质激素?是否患有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等疾病?平日里是否经常参加高强度负荷的训练?平日里是否有持久站立或持续踮脚?是否有高弓足、扁平足等先天性畸形?足底是否曾有过手术、外伤、出血、出现硬结或肿块等情况?检查清单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影像学检查:足踝部的超声、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用药清单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非甾体抗炎药:口服制剂包括布洛芬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外敷制剂包括双氯芬酸乳剂、吡罗昔康贴剂、美洛昔康贴剂等。糖皮质激素:如口服地塞米松片,局部注射泼尼松龙混悬注射液或曲安奈德混悬注射液。诊断本病可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诊断依据病史曾有过足底筋膜炎,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从事重复的低强度负荷的运动,如长跑。突然加大运动强度,如骑行摩托车、公路自行车等出现交通事故,突然对足底筋膜产生大的冲击。临床表现足底有一种“爆裂样”感觉,伴随迅速出现的撕裂样疼痛。足踝背伸时疼痛加剧。足底靠近足跟的部位出现肿胀、瘀斑。单足踮脚不稳定。影像学检查足底筋膜断裂可通过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确诊,但在很多情况下,在初次就诊时需要排除是否出现骨与关节的损伤,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X线检查或CT检查。超声检查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急性断裂与急性足底筋膜断裂的超声检查结果有所不同,但均可通过超声检查予以确诊[6]。前者表现为足底筋膜厚度增加,一般超过4毫米。局部出现斑点状或线状的低回声区域,伴有局部组织水肿和炎性改变;后者表现为足底筋膜呈不连续性,表现为明显的高回声间断线,足底筋膜断裂两侧雪花状或斜形的高回声,可见筋膜断口。超声检查对于软组织的损伤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对于跖腱膜炎和足底筋膜断裂,超声检查可靠性与磁共振检查相当[7]。磁共振检查X线平片检查、CT检查都容易漏诊足底筋膜损伤(包括足底筋膜炎和足底筋膜断裂),磁共振检查在损伤早期即能准确发现足底筋膜损伤的类型及程度[5]。磁共振检查对于发现跖腱膜断裂、确诊跖腱膜炎较敏感,且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上意义巨大,其在发现踝管占位性病变、隐匿性跟骨应力性骨折或应力性反应方面作用最大[7]。X线平片检查X线平片检查对于足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果较差,可用于在涉及急性外伤(交通事故、训练外伤等)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涉及足踝骨与关节的损伤,建议结合具体受伤情况有选择性使用。CT检查足踝部CT检查可用于判断涉及骨组织的损伤,对于骨组织的成像及关节间隙的显像效果要优于X线平片检查,但对于足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果较差,建议结合具体受伤情况有选择性使用。鉴别诊断跟骨疲劳性骨折相同点:两者均可能存在长期的足底疼痛、水肿、足部活动受限。不同点:跟骨疲劳性骨折通常是从事重复性高负荷的活动引起,如急性行军或运动时,其足底疼痛的部位位于跟骨。通过X线检查、磁共振检查可与足底筋膜断裂区别。踝管占位性病变相同点:两者均可能出现足底,尤其是足跟部的疼痛。不同点:踝管占位性病变可造成胫后神经损伤,主要产生足跟部的烧灼样疼痛,足底筋膜无断裂。结合症状和磁共振检查可区别。治疗足底筋膜断裂的治疗原则各异,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一般治疗冰敷:在足底筋膜断裂的急性期(72小时内),冰敷可以有效减少局部的渗出和肿胀,进而减轻局部疼痛。支具固定:使用短腿支具或可脱支具靴固定2~3周,期间不要使足部负重。在支具固定2~3周后,可根据情况适度进行恢复性训练[8]。可使用定制的矫形器以减少筋膜的张力,继续康复治疗直至9~12周。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布洛芬、塞来昔布等。主要用于止疼和抑制炎症。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容易对胃黏膜产生损害,易造成消化道溃疡。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补救措施。手术过程中需要对跖腱膜断端间的组织进行清理。在足底断裂筋膜间距离较短可直接缝合时,通常将跖腱膜断端间进行缝合。在足底断裂筋膜间距离较长,难以直接缝合时,可使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用于手术重建[10-11]。康复治疗恢复性训练以轻度牵拉训练为主,包括主动牵拉和被动牵拉,牵拉的幅度和力度以不引起局部疼痛和关节僵硬为主。可结合具体情况并参照以下治疗阶段:损伤后0~2周禁止负重,拐杖辅助。采用轻微加压包扎(每日更换数次,持续2~3天),适当抬高患腿、冰敷、按摩等方法缓解急性症状,直至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第3天开始用轻石膏或玻璃纤维保护足底(保持正常足弓的状态下),继续禁止负重,直至疼痛得到大部分缓解,即伤口获得初步愈合。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在护具保护的情况下进行轻微的足趾屈伸练习。损伤后2~3周可去除厚重的护具,用3mm左右厚度的毛毡垫于距骨与跟骨间,并用绷带轻轻固定。使用外套棉袜加以保持,并在行走靴和拐杖的保护下进行适当的负重训练。过渡到使用行走靴及轻量级护具的保护下增加负重。当疼痛得到控制后,尝试进行游泳、水池中行走和跑步、无阻力健身车训练、毛巾轻微拉拽下的跟腱拉伸等练习。损伤后4~12周在疼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平衡板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和平衡性训练。可酌情去除护具,逐步进行主动的踝关节力量训练。日常活动无症状的情况下,尝试在矫正鞋垫或保护鞋垫的辅助下逐步恢复到体育活动中。其他治疗富血小板血浆技术和体外冲击波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足底筋膜炎的治疗,用于足底筋膜断裂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效果尚需观察[11]。富血小板血浆技术:富血小板血浆(PRP)是指通过离心的方法从自体血中分离出的血小板浓缩物。该技术是将PRP注射至足底筋膜断端之间,促进断裂筋膜的愈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技术:冲击波作为一种机械力作用于足底软组织,低能量的冲击波可以刺激足底筋膜断端间组织的重建。预后足底筋膜断裂大部分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全身营养状态不佳及足底筋膜断裂的程度等。治愈情况大部分的足底筋膜断裂可通过保守治疗痊愈,恢复正常活动、疼痛完全缓解。但亦有报道指出,50%患者伤后发展为慢性疼痛伴活动受限[7]。预后因素全身因素机体状况不佳,如营养不良、糖尿病等疾病时,足底断裂筋膜的恢复会延迟。局部因素足底筋膜断裂的类型: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急性断裂时,局部充满炎性渗出,筋膜断端间常发生硬化、坏死,恢复较慢;急性损伤时,常恢复较快。足底筋膜断裂部位的血供:当足底筋膜断裂部位的血供丰富,如足底筋膜中央部分(位于跟骨与跖骨之间)的部位,则恢复较快;反之,如靠近跟骨处,则恢复较慢。危害性过早的恢复负重和高强度运动,可能会使得足底筋膜断端之间愈合不良,易造成伤后的持续疼痛和再次断裂。治疗不规范,治疗时间过短,在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即开始进行高强度运动,均有可能造成治疗不彻底,容易导致愈合困难。日常日常管理包括饮食管理、生活管理和运动管理。随诊复查一般每2~4周复查一次,具体谨遵医嘱。日常管理饮食管理一般无特殊饮食禁忌,注意营养均衡的原则,每日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不少于400克。可以适当补充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大豆、海鱼等。注意少吃辛辣的食物,避免过于油腻的食物。生活管理足底筋膜断裂后,患者应给予足够的休息,避免或减少站立、行走等对足部造成负担的活动。选择有良好支撑和缓冲的鞋子,以减轻足部的压力。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适当的正畸鞋垫。运动管理在患者症状减轻、炎症消退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锻炼:拉伸运动:开始进行足底筋膜和腓肠肌肌群的渐进性拉伸训练。例如仰卧位拉伸、坐姿尖足拉伸、倾斜板拉伸等。肌力训练:进行足部、腿部肌肉加强训练,如脚腕、脚趾屈伸运动、后踢腿运动等。有氧运动:可以选择低冲击性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健身自行车等。等病情完全缓解后,再尝试有冲击性运动,如慢跑、快走等。预防复发:在运动训练时,建议进行热身活动并注意正确的运动技巧。通过日常的足部拉伸及营养调整来预防再次受伤。随诊复查足底筋膜断裂明确诊断后开始规范化治疗,可每隔2~4周门诊随访,了解病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在整个治疗周期中,前期的随访频次可较后期稍高。医生可进行查体和MRI检查以明确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可寻求专业康复理疗师的帮助,以辅助进行牵拉训练。预防训练安排科学合理,逐步增加训练量,逐步开始新的运动项目。运动前进行大小腿后侧及足底的拉伸,防止受伤。穿着合适合脚的鞋,鞋底高度和硬度适中。选择硬度适中的训练场地。进行高强度运动前做好热身,戴好护具,尽量避免外伤对足底筋膜的刺激。对于确诊的足底筋膜炎进行科学、规范、全程、有效的治疗。合理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参考文献[1]吴肇汉, 秦新裕, 等. 实用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2]La Porta G A, La Fata P C. Pathologic conditions of the plantar fascia. Clin Podiatr Med Surg, 2005, 22(1): 1-9, v.[3]Fd A, De B, et al. Rupture of plantar fascia: Current standard of therap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 ScienceDirect. Foot and Ankle Surgery, 2020, 26(4): 358-62.[4]Mosca M, Fuiano M, et al. Ruptures of the Plantar Fasc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oot & Ankle Specialist, 2020: 193864002097488.[5]朱廷敏, 王松, 等. 足底筋膜损伤的MRI诊断.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34): 2.[6]Kim Y H, Chai J W, et al. A problem-based approach in musculoskeletal ultrasonography: heel pain in adults. Ultrasonography, 2022, 41(1): 34-52.[7]Coughlin M J, Saltzman C L, et al. 曼氏足踝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8]De Castro Correia M, Rodrigues Lopes T. Plantar Fascia Lateral Fascicle Rupture: How Severe Can It Be? . Cureus, 2022, 14(12): e32987.[9]左惠荣, 李鹭, 等. 中药熏洗配合针灸治疗海勤官兵足底筋膜炎疗效观察. 人民军医, 2021.[10]Chin C M, Tang H M, et al.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with Tendon Allografting Following Iatrogenic Rupture of the Plantar Fascia: A Case Report. Medicina (Kaunas), 2022, 58(8).[11]Canale S T, Beaty J H.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5 15:02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编审医生康庆林主任医师小荷医典专家团骨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三甲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转化与创新分会外固定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肢体重建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外固定学组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骨缺损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委员目录概述病因症状就医诊断治疗预后日常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